《国际协报》是哈尔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时间最长、社会影响最大的一家民办报纸,堪称哈尔滨报刊文化的老字号。《国际协报》始终履行正义媒体的职责,为文学发展提供了阵地,培养出大批东北作家,在东北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。
《国际协报》于1918年7月1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创刊,1919年10月迁到哈尔滨。馆址初设在道外北七道街路西,后迁道里新城大街(今尚志大街)五道街街口。创办人张复生自任社长兼主笔,确立办报宗旨“志在扶持正义,促进和平,务期抒发谨厚平易之言论,贯彻中央远交近亲之政策,并始终以辑睦邦交为前提”。
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《国际协报》
《国际协报》创办后,在国民革命的时代洪流中,始终坚持办报宗旨,经常刊载令中外当局注目的言论,并创办专门刊载新文艺作品的副刊。为此,该报有些国内新闻稿常被当局扣压,报上经常“开天窗”,但颇受读者的好评,发行量曾一度达到7500余份,居哈埠中文报之首位。哈尔滨市志中记载:“《国际协报》从20年代起的10多年中,宣传报道内容反映出较强的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气节,因而使该报在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”。著名报人徐铸成也将该报赞为“东北地区最有生气的报纸”。
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,《国际协报》及时揭载日本侵华罪行。张复生满怀民族义愤,以《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?》为总题目,从9月22日起,逐日撰写社评,痛斥日寇侵华罪恶历史,讴歌马占山将军率部抗敌,吁请国人破除对国际联盟的幻想,反对蒋介石的“不抵抗”政策,提出:“中华民族唯有从屈辱警觉中坚忍奋斗,团结抗日。”到齐齐哈尔陷落为止,共书50篇,洋洋六七万言,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。12月23日,《国际协报》宣布暂时停刊。
萧红与萧军
伪满洲国建立后,日伪当局为了给“新国家”制造“日满协和”的升平景象,准许哈尔滨中国人报纸复刊。《国际协报》复刊后,国内外新闻版以客观主义的手段混发各中外通讯社的电讯稿,同时大量刊载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敌活动,并继续新文艺的宣传。1932年秋,《国际协报》促成了萧军和萧红的结识。萧红的第一篇小说《王阿嫂的死》也是应《国际协报》新年征文所撰写,这篇小说在该报发表并获奖金,从此萧红走上了文艺创作之路。萧红在哈尔滨时期所写的《呼兰河传》《生死场》《欧罗巴旅馆》等作品都是在《国际协报》上发表的,后来出现中国文坛上的东北作家群,主要作家包括陈凝秋(塞克)、金剑啸(巴来)、罗烽、白朗(刘莉)、舒群、萧军(刘军)、端木蕻良等,也多是从在《国际协报》上发表文章起步。因此,《国际协报》被誉为东北作家群的摇篮。
1937年11月1日,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,在伪满境内强化“新闻统制”。日本关东军哈尔滨特务机关强令《国际协报》终刊,与《滨江时报》《哈尔滨公报》合并为汉奸报纸《滨江日报》。
《国际协报》办刊19年,注重中国与国际的关系,关心国内教育和商业的发展,亦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广泛传播抗日救国思想与爱国精神,对东北各地交流信息、传播新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,为后来的民办报纸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。
邵素兰供稿